三大战略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2016/9/2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

(治国理政论坛)

三大战略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胡鞍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协调是治国的统筹艺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平衡和推动作用。在我国协调发展的部署和举措中,区域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发展水平很容易出现差距和不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近1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差距不断缩小、发达地区稳步前进、落后地区加速追赶的基本态势。因而,对更长时期的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从2004年的75.1%下降至2014年的43.5%,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各地区人类发展指数(HDI)差异系数从1982年的26.3%持续下降至2014年的7.3%,更是体现了协调发展的重大进步。进一步分析地区发展的趋同趋势可以看到,家庭基本消费领域最早出现趋同现象,其次是健康等公共服务出现趋同,再次是工资和收入出现趋同,最后是教育趋同。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党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7年,党中央提出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建立了若干大工业基地、大城市集聚地区以及经济协作区,它们后来成为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极、特大城市及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基地。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党中央提出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内地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一战略与改革开放政策相辅相成,促使东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到2014年,分别体现在国家“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之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板块,有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三大战略融合前面三个阶段的四大板块等布局,构成了第四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完善中国经济格局的大手笔、大布局、大战略,成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引。它不仅把“两横三纵”(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城镇化战略格局所涵盖的20多个经济区整合起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且把国内区域发展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