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体现“五个结合”

发布日期:2014/9/1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特点鲜明,体现了“五个结合”

高新民

      日前,中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帮助广大网友了解方案出台的背景和过程,更好地理解方案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邀请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高新民做客人民网演播室与网友交流。高新民表示,这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特点非常突出。

      第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体现在设计制度的路径上,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高新民谈到,顶层设计包含两方面,一是党的建设制度很多,比如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建设,这之间如何协调,这是顶层设计的问题。另外,仅就这次出台的组织制度方面而言,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发展党员,基层党组织等等,这之间也需要协调。而且,这些制度综合起来,效果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那是需要中央从政治上做一个大的判断,这种顶层设计在《实施方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另一个方面,基层创新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大力提倡的。例如像我们提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创新,基层最早提出来的,这种路径设计上的特点非常明显。

      高新民指出,在制度的长期性和动态性的把握上,改革的特点也非常突出。有的改革举措属于长期的制度建设,有的是属于阶段性的,它有一个时间表,有的已经出台了,有的2017年要出台,有的可能要等到2020年,都有非常细的规定。还有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像改革开放的初期、中期对“裸官”问题大家就关注得不多,现在大家非常关注,像这个问题已经出台了文件规定,整治“裸官”。再比如领导干部在企业和社团的兼职问题,也出台了大家关心的制度规定,这次对热点的把握,动态性掌握得非常好。

      高新民谈到,第三个特点体现在继承和改革的创新上,二者的结合非常的清晰。有好的制度和做法,当然要坚持;可是在新的时代,也需要有新的表现。比如群众路线,这就属于长期坚持的,因为它的确管用。但是它的具体表现,现在我们出台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里面有一些具体规定,例如从省部级一直到县级,每年要到自己的联系点去,要多长时间,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规定,这就叫做一种新表现。再比如讲,征求群众意见,过去我们也有这种做法,这次明确提出来,利用网络和大家沟通的机制,这就是一种引导性的做法,这也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高新民讲到,第四个特点表现在,改革在宏观和微观也非常突出。宏观性的制度有《党内若干生活准则》,这是1980年制定的。30多年过去了,一些管用的当然要坚持,但是党内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是要从宏观上修订。微观层面,比如同样都是基层组织,企业、农村、军队、学校都不一样,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如何建设也会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在调研中大家也提出来了。

      最后,高新民认为,制度规范和教育引导也结合得比较好。任何制度都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认同这个价值取向,肯定会老老实实执行这个制度,如果有抵触情绪,对制度有不同看法,执行起来也不会那么不折不扣的执行,这里面就有一个教育引导的过程。我们党是有一个传统,比如五年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规划。除此之外,还有对这些制度本身的认同问题,也需要培训,需要加强教育,所以以上这五个结合,是这次整个制度体系的突出特点。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