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发布日期:2014/8/1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姜  辉

  “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对这个重大问题科学而卓越的回答,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永恒的思想理论遗产。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是邓小平回答“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20世纪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的社会主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继续走下去?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精深理解,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信念,以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胜信心,向全党全国人民振聋发聩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随着21世纪初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地再次出现了“马克思热”,甚至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马克思的关注与研究也重新活跃起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销量激增并重新走进大学课堂、论坛和会议,西方学者或惊呼“马克思又回来了”,或强调“马克思的思想依然有生命力”,或坦言“必须向马克思求教”,等等。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确又多起来了。

  邓小平善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丢了老祖宗就丧失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说解放思想是法宝,改革开放是法宝,“不丢老祖宗”同样是法宝。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品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鲜明地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态度。马克思曾经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毛泽东则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对此他用“实事求是”一词做出了精当概括。邓小平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用朴实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基表述为“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善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抓住具有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根据实际生活的生动经验来解决时代问题的鲜明特征,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民族性,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这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和民族特性。毛泽东曾鲜明地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使之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这个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邓小平对此明确地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这正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最深刻、最精辟的提炼和概括。他这样解释:“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和实践性的最好诠释和坚持。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和朴实性,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是指导广大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必须要为广大群众掌握和运用。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群众性,它也就具备了广泛的大众性和朴实性。

  邓小平一生都在彻底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和朴实性,他这样讲道:“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因为他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深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创造新生活的鲜活实践。邓小平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就要彻底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提出了一个检验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的根本标准,那就是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这五句话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性的最彻底贯彻,也是马克思主义朴实性的最朴实表达。

  35年前,邓小平谆谆教导全党:“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这对当时及此后的共产党人都提出了明确而艰巨的理论任务和政治任务,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继续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华章。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继续探索和科学回答,也是对邓小平的最好纪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