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

发布日期:2014/8/19 来源:求是理论网-《人民日报》

杨正位

       经济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安全,是我国顺应世界大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安全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开放经济安全观的基本理念:开放比封闭安全

  开放的经济安全观是指认同开放能增强活力和壮大实力、从而使国家经济更安全的基本理念,是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它包括三方面:一是开放比封闭更安全,要不断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安全;二是有实力才更安全,要在开放中壮大实力和提高能力;三是开放不会自动带来安全,要主动预防风险。辩证地看,扩大开放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因开放增强实力而更加安全,也因外部影响更大而增加了风险因素。但总的来看,开放比封闭更安全。

  (一)从世界大势看,开放中共谋安全成为国际主流。当今世界,各国相互开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风险更容易国际传递,推动风险“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安全内涵:经济安全呈现相互性、系统性和全球性特征,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问题。尽管世界各国都担心经济安全,但总体上走向更加开放而不是封闭,关门谋安全不行,共同防范风险、维护共同安全是各国的现实选择。

  (二)从我国经验看,对外开放显著增强了经济安全。我国现在与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开放度明显扩大,经济是否更不安全了?显然不是!80年代中期,我们还有“被开除球籍”之忧;今天,我们成为全球化的弄潮者,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安全度明显提高了。对外开放大大拓展了我国利益边界和发展空间,增强了综合国力。客观地看,当前我国的开放度并不高:从国际横比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历史纵比看,不如盛世唐朝。我国70年代末竞争力那么弱,都敢于扩大开放;今天国力强盛多了,更有信心主动地开放。所以,中国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也越开放。

  (三)从未来发展看,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类发展指数才世界第101位,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任务艰巨。今后半个乃至一个世纪,还面临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是全面的开放式复兴,需要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完善法制民主、保障自由的开放型政治,建设传承创新、多元包容的开放型文化,形成海纳百川、活力四射的开放型社会,其中经济开放是先导与重心。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对外经济开放,……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因此,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任务,将伴随民族复兴的全过程。

  (四)从理论高度看,开放系统比封闭系统更安全。根据“熵定律”,开放系统将导致有序并产生新的活力,封闭系统会导致无序而走向死亡。这样,开放不一定危险,封闭一定不安全。开放的本质是谦虚与学习、是交流与互鉴、是生机与活力。开放就是要降低各种门槛与障碍,让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特色相互比较,从中发现不同与差距,促进扬长补短、求同存异和缩小差距,从而集聚正能量。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开放经济安全观的坚实基础:壮大实力保安全

  世行前行长麦克纳马拉认为,“发展是国家安全的本质”。我国务必一心一意谋发展,自强、自主、自律,夯实经济安全根基。

  (一)历史长河昭示:开放的强国盛世最安全。国家强盛是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综观世界历史,所有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中国历史也表明,开放出盛世、封闭致衰落。比如明、清两朝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被动开放,一步步沦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不开放、不自强的教训十分深刻。人类历史清晰昭示:开放代表繁盛,封闭必将落后。开放增强实力,有实力就相对安全。谁因担心安全而逃避开放,就更不安全。

  (二)要自强:增强维护经济安全的软硬实力。实力是经济安全的坚强后盾。我国既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硬实力;又要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增强国家软实力与巧实力。要善于汲取历史教训:当年中、日同样派留学生学西方,但一个重器物、一个重制度,甲午之辱验证了学习效果的差异。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向体制要活力,明确政府与市场的黄金分割点,确保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天然是开放型经济,这不单指涉外经济领域,而指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就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

  (三)要自主: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开放中保持独立自主十分重要。一些国际建议往往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顾及当事国的国情。如拉美、东南亚金融危机时,IMF的紧缩药方反而加重了危机。我国应根据国内需要自主决定开放政策、开放顺序,不盲从外部压力,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有时自主开放而不必对等开放,对国家也是必要和有利的,如上海自贸区就是范例。

  (四)要自律:做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和平和谐是我国经济安全的外部保障。历史值得借鉴:德国放弃了俾斯麦的有限政策而崛起受阻;美国经济世界第一,半个世纪后才主导世界规则,英美霸权的和平转移也充满了明争暗斗。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上升,部分大国及周边国家心存疑虑,这既有遏制、酸葡萄心理的一面,也有相互调适与接纳的正常一面。我国与外部是动态博弈过程,是互让妥协还是争斗不止,是良性互动还是恶性循环,既取决于外部环境,也取决于自身选择,甚至我们的态度越来越重要,如果应对得当就能延长战略机遇期。总的来看,我国主动加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仍被视为主要受益者,表明有主动权并非一定有主导权。我国宜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遵守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并积极参与规则制订和完善,用渐进而非革命措施,以建设者姿态促使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要更加注重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既要当好爱国公民,也要学做世界公民,提倡理性爱国,创造宽松而安全的外部环境。

  三、开放经济安全观的实现途径:主动应对防风险

  开放后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应对是否得当和有力。

  (一)正确应对可以有效化解风险。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都较短暂,与其应对及时、有力分不开。反之,日本应对日元升值不当,产生了泡沫经济;拉美国家应对资本流动不当,出现了债务危机。

  (二)维护经济安全应成为常态。经济风险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有,无论开放与否都需要防范风险。发达国家都在为经济安全不遗余力,我国更有必要将维护经济安全日常化,中央国安委的设立恰逢其时。

  (三)风险的事前预防远重于事后应对。入世后狼没有来,表明任何风险的化解总是越早越主动。要构建我国的经济安全体制,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握好开放力度、进度与承受度,把经济安全工作前置化与机制化,“治于未病”。

  (四)提升把握经济风险要点的能力。开放中要有底线思维,划定一些安全红线。在维护好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同时,把握好重点。几百年的世界史表明,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经济危机的主体,其影响更具全局性、系统性,防范金融风险始终是重中之重。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崭新课题,要拿捏有度,既要建立法律规范,把安全口守好;更要防止遏制技术创新、导致产业落后的新风险。

  总之,开放是一种胸怀,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自信,是检验民族自信心的尺度。开放的经济安全观要有勇于开放的气度,有开放自强的责任,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在扩大开放中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作者系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