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理论品格

发布日期:2014/7/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红凛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政党而言,历史观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群众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实践与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人类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性,以及历史本身的特点等,共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至少应该秉承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品格。

  坚持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相统一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必须立足现实、关注现实问题。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曾说过:“在历史学家审阅的所有画面中,只有最后一幅才是清晰可辨的。为了重构已消逝的景象,他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必须尊重历史,不能割断历史,既要尊重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历史,更要尊重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要以史为鉴,不可数典忘祖,因为一个数典忘祖的人,一定会为后人所“背叛”;一个背叛历史的民族,必然会成为虚无缥缈、散沙一盘的民族。同时,必须面向未来,不能因循守旧,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价值标准来审视现实、展望未来、引领未来,从而实现党的历史观之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坚持整体性、连贯性与长远性相统一

  历史本身具有整体性、连贯性与长远性,但也存在着无数偶然的、相互冲突的例证与复杂的表象。一些偶然的实例,孤立地看可能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上看,却可能是“好心办坏事”、缺乏历史进步性。一些事例与现象,也许表面看来很残酷、不符合当代的价值判断,但在特定的年代却有其必然性、合理性。要做到整体性、连贯性与长远性相统一,就必须克服以偏概全、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更不能违背常理、颠倒事实、无中生有。对此,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因此,一个强大的、有说服力的历史观,必须紧紧把握历史发展主线,能够突破表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整体性、连贯性与长远性相统一的特点。

  坚持党性、人民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新时期,十六大对党的性质作出新概括,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新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人民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本质特点,其实践活动也必然具有先进性、人民性、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因为存在决定观念,党的历史观必然要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基础,必然要坚持和体现党性、人民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坚持继承性、进步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这一点,与“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相统一”、“整体性、连贯性与长远性相统一”等密切相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人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当时的时代产物,距今已经150多年,已经不适应当下了;毛泽东执政理论是与计划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了。更有甚者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劳动人民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今天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是“和谐哲学”、“建设哲学”因此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哲学”、“斗争哲学”已经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了,需要对此进行抛弃,甚至批判。实际上,这是一种割裂历史、割裂先后、割裂发展的极为有害的观点。对我们党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不能丢,唯物史观与群众观不能丢,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与立身之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旧社会的解释力依然强大,其所揭露批判的现象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对此,我们必须理性地、客观地看待,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方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群众观,建立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还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方法论。从政治立场与思想观点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客观性,习惯于主观臆断地解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习惯于用支流否定主流、用细节否定趋势、用部分否定整体、用个别否定一般。同时,还需要警惕现实虚无主义与未来悲观主义,避免将现实说得一无是处、对未来悲观失望。实际上,历史虚无主义、现实虚无主义、未来悲观主义等,都会消解对民族复兴的自信心,消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自信心。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还必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对此,西方思想家迪尔凯姆说得好:“要想超越事实,在事实之外去理解和指导事实,只能把事实看成是不合理的东西才行。如果事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对科学和实践来说就足够了:因为对科学来说,这时没有理由在事实的外部去探求其存在的理由了;因为对实践来说,事实的有利价值就是其存在的理由之一。”总之,研究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必须尊重中国国情、党情与历史,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与现实,尊重其客观性与现实性,把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来研究。否则,简单套用西方的历史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共党史,只能得出符合西方逻辑、西方价值判断的历史观;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及其方法”与“和谐社会理论及其方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建设史”、党的历史与现实等人为地对立起来,只能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群众观,用适合中国国情、社会生态与历史传统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共党史,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价值判断的、强有力的历史观。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关系研究”

首席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