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仍然需要不断学习

发布日期:2014/6/20 来源:求是理论网

杨  岳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与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正所谓“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中国要永做学习大国,总书记的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西方深陷经济危机时一枝独秀,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成为热点话题。国外对于中国经济奇迹原因的讨论逐渐从单纯经济层面走向政治制度层面,开始从正面注意到中国独特政治制度的优势。而在国内,中国模式的讨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学派、一种显学。虽然对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在学界、政界等仍存在不同看法,但总结自身发展成功经验、正视自身制度优势表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当然是好事,这说明我们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不断取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日益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窠臼,日益结合中国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来审视中国的发展道路,表明我们在文化和制度上正变得越来越自觉。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中,也存在一些比较危险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是把中国各方面的制度都作为特色的部分加入到中国模式的内容中,另一方面是把中国模式作为已经发展完成的形态加以总结。前者不加区分笼统归纳,有把中国当前不合理的制度合理化的倾向,而后者把中国模式看做静态的完结形态,是忽视发展、固步自封的表现。两者都与当前中国国情不符,与中国改革发展大势相悖,体现的是一些人思维固化、阻挠改革、骄傲自满的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尤其值得我们加以防范。

      近期,世界银行发布预测,将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时间再一次提前到今年年内。面对这一预测,国际热议的同时,国内对此却保持高度一致的冷静,官方如此,民间也如此。曾经一段时间以赶英超美作为追求目标的国度面对这一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信息却没有表现得如何兴奋,这说明我们总体上拥有可贵的自知之明。关于经济总量是否第一的统计方法方面的讨论姑且不计,单就我们的人均GDP,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城乡差异,以及在经济金融、政府与社会治理、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等诸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难题而言,我们就足以对这一数据保持冷静。

      事实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发展思路上更加注重实际,注重民生,不再唯GDP论英雄,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普遍要求我们保持高速GDP增长的时候,果断而主动地降低GDP指标,体现了对国情的深度把握和对发展形势的高度理性。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再粗放扩张、靠铺摊子谋求发展的时候了,我们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的产业产能现状,我们的科技文化短板,要求我们的发展挤掉水分、提高质量、提高科技含量,我们的发展不能再单纯注重体型,而要锻造健康体格、增强软实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如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

      环顾当下世界,国际形势日益复杂,西方虽然经历经济危机并缓慢复苏,但并不能轻易做出西方衰落的结论,且不论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其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历史事实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具有不断自我修复的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而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借鉴。

      近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西方经济管理制度、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基础上,我们才取得了经济发展奇迹和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切不可在发展起来一些后妄自尊大,丢掉这一宝贵经验。更不可盲目乐观,妄视国情。可贵的是,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是高度理性冷静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即是这种现实理性的高度反应。当务之急,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共识,戮力而为。在净化党风社会风气的基础上,靠深化改革不断夯实法制基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优化科技与教育发展环境,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延续文脉,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要不断学习,加强学习,不仅向古人学,更需要继续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以及现代国家治理经验,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成就江海之大,才能如期圆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正是习总书记“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论断的深意所在。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