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个自信”转化为强大的执政力量

发布日期:2014/6/10 来源:求是理论网-《红旗文稿》2014年第11期

赵凌云

        一、全面理解“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三个自信”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人民群众力量和实现中国梦目标的自信。

  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可以归结为主义自信、特色自信、发展自信。主义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根本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科学正确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特色自信,就是坚信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实行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民主社会主义相比,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为前提,以消灭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现实目标。发展自信,就是坚信我们党能够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实践,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随之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 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自信。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然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从立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是一致的。从观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类社会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方法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等,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领导者、发展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坚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确立长期执政自信。我们党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党长期执政的自信源于哪里?一是源于党的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必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源于党的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统一,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三是源于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必定植根于群众、赢得群众;四是源于党找到了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五是源于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严治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永葆青春与活力。

  4. 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是中国人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然要坚信人民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服务人民、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高度凝聚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党为群众而生、因群众而兴,正是因为认识并充分发挥了人民的力量,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根植于群众,学习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党必然获取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5. 对实现中国梦目标的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是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信“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够实现。  

  二、将“三个自信”转化为强大的执政力量

  1. 用“三个自信”提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形成实现长期执政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党进程中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包括斗争精神、团结精神、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等。在这些精神特质中,自信是动力;弘扬自信精神,是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特质的基础。弘扬自信精神,关键要做到自信而清醒,自信而谦虚,自信不自大,自信不自闭,自信而实干,将自信转化为自觉和自为的行动,努力抢抓机遇,奋力实现新作为,开创长期执政新局面。

  2. 在“三个自信”基础上加快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探索,形成实现长期执政的强大创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继续进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一是以实施“八项规定”和在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内容的作风新政。二是强调反腐倡廉顶层设计的反腐新政。三是以放弃片面追求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指向的经济新政。四是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核心的外交新政。五是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建设宏大的高素质执政队伍的干部新政。六是围绕“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推进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政。七是努力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生态新政。八是强调建设有战斗力的军队的军事新政。九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新政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道路保障、理论保障和制度保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需要以“三个自信”为精神支撑,不断拓展探索的空间和深度。

  3. 将“三个自信”转化为全体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实现长期执政的强大群众力量。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要将“三个自信”转化为全体人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使“三个自信”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复兴自信,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长期执政的坚实群众基础。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