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 正文
告别功利化的教育
程福财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的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中学生的成绩,再次雄踞排行榜第一位,赢得广泛赞誉。今年农历新年后,英国教育部副部长率团来上海等地考察,专门学习中国的教育经验。这事在英国引发热烈讨论。
笔者无意对英国教育官员来华取教育之经本身的是非作任何评价,但深感媒体关于英国教育部副部长访问上海的诸多报道中,有两个细节值得特别玩味。第一个细节,出现在新华社记者拍摄的英国教育部副部长在建平中学教室看学生做习题的一张照片上:部长前面一排6个可见面孔的学生中,有5个都戴上了眼镜。在PISA中取得的优秀成绩,和高比例的近视眼之间是否有关联,我们不得而知。但确有数据表明,上海学生的近视率,比新加坡、香港和英国这三地同龄人都高出许多。好成绩的背后,是畸高的近视率。高近视率的背后,则是沉重的学业负担。上海学生每周作业时间平均为13.8小时,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7小时,是韩国、芬兰、捷克的四倍多,和其成绩一样雄冠全球。可见,中国学生成绩相对很优秀,但付出的艰辛也很大。从现实的情况看,沉重的学业负担,构成为很多学童不堪承受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因此选择逃学、辍学、轻生。
教育本该是让人愉快成长的过程,使人痛苦决计不是办学兴教的初衷。但在一味追求好成绩的路上,中国的家长、教师和学校,显得义无反顾,几近于不管不顾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的主观感受。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有其充分的合理性:没有好的成绩,就没有进好学校读书的机会;不能进好的学校读书,未来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找不到所谓的好工作,人生注定将要失败。沿着这个工具主义的单一线性逻辑,育人的工作就是为了追求好成绩、升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受教育者的主观幸福感、人格提升和自我实现,则被束之高阁,轻描淡写。
写到这里,就要谈起关于英国教育部副部长来访过程中出现的第二个值得玩味的细节:部长很惊讶地说她“在和中国学生交流时,问他们将来想做什么,他们说想做科学家”。这个回答让英国的部长震惊,但在中国人眼里却似乎是习以为常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教育孩子就是为了他们成功、成大器、成为杰出的社会精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等流传已久的说法,就是这样的心理反映。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人格的健全、精神的愉悦、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教育本应首先致力实现的目标,往往都被摆放到次要位置。首要的位置,则始终被分数、升学、成大器占据。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如果不能把人培养为精英,就是失败的教育。而为了成大器、成精英,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地争取好分数。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功利化的教育成功学。
经过工具理性和商业资本主义的浸染后,这样的教育成功学在当前的中国变得更加突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城市,胎教行业、早教行业、校外兴趣班与补课行业,都已成为当地的朝阳服务产业而蓬勃发展,相关商业经营者以各种方式向民众灌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各地房地产市场中的学区房价格始终坚挺,每年的升学季节,各种拼爹找关系蜂拥而现,择校成为家长的普遍选择。只可怜,学生就这样没有了娱乐,没有了快乐童年。有小学生因为不堪学习负担,在自己日记本里默默地写道:“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再也不用做作业。”
对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将其归咎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归咎于选拔性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合理。这种归因固然有其道理,却不尽然。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都是有限度的,但像中国社会这样疯狂追逐分数、追逐名校、追逐成功成大器的教育依然少见。笔者更愿意将此归咎于社会文化和心理观念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新中国前30年计划经济和“文革”混乱之后的中国人,在面临尚不够成熟的市场经济时,显得过于急进、浮躁。弱肉强食的市场机制,驱使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拼命成功,生怕落人之后。父辈平庸的,希望子辈出人头地;父辈杰出的,希望子辈延续家族的荣耀。孩子的成功,成为了社会的普遍期待和规范,也成为了教育成功的标准。更糟糕的是,成功的标准,被市场化的、官本位的逻辑界定为考试的高分和升入名校。所有不利于孩子这种成功的学校、教师、教育方法和过程,都会遭遇指责和巨压。一些地区的一些家长不但自己在外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甚至威逼利诱或主动配合老师给孩子提供商业性的课外补课。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教育制度改革注定举步维艰,学校和教师的自主选择空间也被高度压缩,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空间也遭遇挤压。
实际上,翻开任何一本教育经典名著,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能否成名、成家、成为社会精英,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在一个分层化的社会,所谓的社会精英,从来都是少数人等。大多数的人,都注定只是平凡而普通的社会成员。培养一大批平凡但人格健全、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比不计代价逼迫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社会精英来得现实得多。更何况,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从来都源自这平凡的大多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除了要尝试让人拔尖、出人头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善良,引导年轻一代学会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社会、学会生活。
中国人向来有攀比的心理。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拼命教育孩子、让孩子奋发向上刻苦努力,自然有文化的正当性。但切莫忘记,我们生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目标,终究是为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太平。在这个目标下,教育者的努力,应当要积极认识、尊重、接纳年轻人的个性、能力和主观感受,合理引导他们的发展,尊重他们的天性和潜能,不骄纵也不逼迫他们。只有这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会有更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每一个孩子的自由和潜能发展才更有可能,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也才更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