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误读“中国梦”

发布日期:2014/4/29 来源:求是理论网-《人民论坛》

  吴   琼

       中国梦正在成为中国的一个新标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彰显需要运用话语对比策略

  中国梦从话语体系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为全体国民树立了一个值得追求超越并积极践行的理想和目标。话语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话语方针和运用的话语方式方法,复杂性是话语策略形成和存在的土壤,灵活性是其灵魂,迂回性则是话语策略的重要表现。

  正反话语平衡,说明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梦的传播宜采用传播学中的“两面提示法”,即运用正反话语平衡策略,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即说明中国梦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即阐明中国梦面临的挑战,籍以消除传播对象的心理反感。

  经过9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步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复杂因素正在汇聚和加剧,另一方面是国内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执政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社会意识领域消极性现象有蔓延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讲清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受众才能够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自觉地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国家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内外话语相应,做好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

  中国梦正在成为中国的一个新标识,它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塑造共同理想,激发全体国民的创造活力;对外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共识,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由于传播理念和话语方式上的差异,国外媒体和舆论上出现了诸如“帝国梦”、“雪耻梦”、“敛富梦”等对于“中国梦”有意或无意地曲解甚至抹黑的现象,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误读“中国梦”的论调。这种误读固然与外媒的国家利益观以及冷战思维的影响有关,但也与我们选择的传播话语策略直接相关。

  国内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强调民族复兴的话语内容较多,但缺少论及中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的传播话语,未能有效回应全球社会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的期待。在对外传播中,传播主体仍习惯于运用概念的界定和阐释这种硬性的话语传播方式,而不善于选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软性新闻和故事报道等传播方式。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当学会适应外国人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模式,运用宣传片、纪录片等具象的作品及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运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好中国声音,将开放、进步、智慧的中国展示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

  中外话语对比,凸显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彰显需要运用话语对比策略,在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现代化战略的比较中凸显中国梦的独特性。

  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既不同于美国梦,也不同于欧洲梦,而是—种后发的、成长中的、彰显社会主义理念的现代化文明形态。中国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梦想,它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崇集体主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美国梦曾经被认为是全世界公众共同的梦想,曾象征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平等的成功机会,但美国梦在追求个体成功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因而无法让人们普遍享有。欧洲梦建立在对西方文明反思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平等、文化多元和生态友好,但这种追求生活质量的梦想是欧洲在现代化之后的后现代追求,也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

  中国梦要达成的新文明模式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理念以及对已有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借鉴,这些独特的思想资源都是内生的而非外源式的。中国梦的实现要超越西方大国依靠殖民主义掠夺完成工业化进程、军国主义依靠发动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以及霸权主义搞超级大国争霸的老路,完成这些超越本身就表明了中国梦想的独特性与超越性。

  远近话语相通,显示理想追求与现实关照

  中国梦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能够憧憬超越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将是一场推进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运动。在传播话语策略方面,既要说明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中国未来更高目标、更大梦想的一种政治动员,又要说明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中国人身上,体现在每个中国人辛勤工作的实践中。描述远景目标的话语一定要与描绘个体实践的话语相通达,要表现理想追求,更要注重现实观照。富国兴邦的“国家梦”固然重要,而实现美好生活的“个人梦”也同样重要。

  传播中国梦要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人们思想中的疑虑困惑,注意调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积极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多塑造一些能凸显“中国梦”的典型人物,即各行各业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物,让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传播中国梦还要尽量尊重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要将传播的焦点放在基层与个人,着眼于草根和民生,记录一个个普通人带着梦想行进人生的故事。

  雅俗话语相融,结合学理阐释与通俗表达

  针对国内外对于中国梦的片面理解与误读,专家们要运用学理话语阐释与揭示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及体现的新思维,从学理上消除人们对于中国梦的歧解与误解。通俗化的传播就是用简单通俗、贴近生活的语言将中国梦传播到受众中去,使人民群众将中国梦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俗化并不是简单化,也不是脱离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是注重用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内容和言说方式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通俗化的话语形式就体现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大道理。“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一系列大众话语表述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回应,就在于其打通了中国话语与外国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无形的阻隔,学理阐释与通俗表达相得益彰。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梦对内宣传、对外传播的话语策略研究”课题负责人,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