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讲座》序

发布日期:2012/5/25 来源:《伦理学讲座》


江 畅

  收到《伦理学讲座》的书稿,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并不因为戴茂堂、罗金远两位教授是熟人,爱屋及乌,更多的是来自本书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功效所致。“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一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竟然成为全社会热议与争论不休的话题;“三聚氰胺奶粉”引发企业诚信危机、“郭美美事件”导致公众对慈善机构信任危机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各类媒体报道中层出不穷,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面临着良知的自我拷问。此时出版本书,不仅见出作者身居学院而心怀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更确实有着治病救人、匡正时弊之功效。

  人何以离不开道德,社会何以需要伦理?作者一开始就高屋建瓴,深刻地把握住了“人处于有限的物与无限的神之间”这一人性结构,揭示了由之生发的善与恶的永恒对立的现实性与必然性、伦理学的艰辛性与崇高性,更是从人的肉体与灵魂的二难对立中看到了伦理学发展的契机。然则,我们需要何种道德?或者说何种道德观与伦理观才适合于和谐社会的建构?西方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曾以“After Virtue”来命名他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既指明了现当代社会处于古典美德沦丧的“后德性”时代,又表明了“追寻德性”的坚定信念。但是,他所要追寻的德性主要是西方古典的美德。抛开观点本身的正当性与否不论,毋庸置疑的是,本书作者拥有一种更为宽广的视域,既从史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中、西方伦理观念的优劣得失,又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中、西伦理观念融合的可能性与生长点。

  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球一体化,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既是一个民族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它的根源在于一体化过程中中西文化、经济、政治等种种因素的互相冲击与对抗,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和谐的民族社会的建构,更牵涉到一个更为广义的和谐世界、和谐宇宙的构建。这一新的时代特征对伦理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既要充分注意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可逆转性,又揭示了无论是任何一种形式的“种族中心主义”的伦理学的失败的必然性。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深入挖掘出了西方伦理观念以人的自由为理论基石的深刻性,又分析了它的“科学决定论、理性统治论和知识霸权主义”的缺陷;既看到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重责任的群体主义特征,又恰当地指明了它对个人自由的忽视以至沦为封建阶级统治工具的历史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以“如何可以促使道德又不牺牲文明,或者说如何可以发展科学而又不鄙视美德”为伦理学的新方向和新目标,提出了一种撷采中西之长的、以个人为本位的和谐社会观。这一和谐观,与马克思关于经济的充分发展与人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理想恰相吻合,对于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价值。《讲座》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彰显了本书的深厚的理论内蕴及作者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扎实成果。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德性的社会,而任何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自律,才真正成其为道德规范。对于伦理学研究而言,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只有为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讲座》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它不仅仅是一本从事伦理学理论研究的专门性参考书,亦是一本适合于广大社会群众的通俗性道德读本。只有广大社会群众认识到德性之于自身与社会的重要性,只有激发起广大社会群众对自身与社会的深刻反思、激发起被消费社会的拜物主义所遮蔽的人的荣誉感,一个德性的社会才真正成为可期待的。伦理学是一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学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把历史的深度与时代的广度相结合,把理论思考与现实关怀相结合,才能焕发出伦理学应有的价值。就此而言,《讲座》无疑是一部典范之作。借此序一并表达对该著作之出版的期待与祝贺!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党委书记,
湖北省伦理学会会长,湖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