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 切实抓好公民道德建设

发布日期:2012/2/7 来源:求是理论网-《求是》2012年第3期

王 伟     赵爱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2011年是党中央正式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0周年。《纲要》正式颁布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不断探索总结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评选表彰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一、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总的方面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问题不少。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提高当代公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更加注重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对增强当代公民政治道德和政治鉴别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既为我们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了解和吸收当今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西方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西方敌对势力更加注重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加大对我遏制的力度,利用各种渠道推销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道德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   

      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存,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对引导当代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环境,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自觉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   

      二、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引领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公民道德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公民道德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建设民主法治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从特定视角反映公民对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公民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公民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培育公民道德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社会道德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道德共识。我国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共同道德理想,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   

      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公民道德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在此意义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培育公民道德,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根本要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三、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重点   

      公民道德重在建设,一定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并真正深入全体党员和干部、全体人民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   

      更加注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把公民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在基层。要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更多地把资源投放到基层,把工作延伸到基层。一是加强基层公民道德建设,关键要适应社会结构出现的新特点,适应人们思想出现的新变化,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使公民道德建设真正深入到基层群众之中。切实抓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公民道德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公民道德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切实抓好社区和农村的公民道德建设,努力把社区和村镇建设成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二是要围绕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特别要立足培育公共文明风尚,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办好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论坛等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双百”人物和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使社会舆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依靠社会舆论来维系,公民道德的内涵、形成及发挥作用都与社会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公民道德建设的能力。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工作机制,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抢占舆论制高点,最大限度挤压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二要适应媒体格局的新变化,努力提高驾驭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能力。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极大地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对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道德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对虚拟社会与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抓,加大创造性探索力度,实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由不适应向逐步适应转变,由被动应对向有效利用转变。同时,要从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提升网络攻防技术能力,完善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道德管理水平。   

(王 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赵爱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