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 正文
以创先争优为契机 健全基层党的群众工作机制
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群众工作是完成党的一切政治任务的基础工作,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主体。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紧紧围绕服务人民群众的目标任务,健全基层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形成以群众诉求为导向,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以教育动员群众为重点,以群众评价为依据的新型群众工作机制,用科学的制度机制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民情民意反映渠道。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首先要深入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让人民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推进,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更加鲜明、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表达方式更加活跃。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利益诉求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有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出现了与群众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甚至心理隔阂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心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对象是群众,依靠力量是群众,活力源泉也在群众。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人民群众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平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强化群众立场,建立健全走访群众、征求意见、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民情信息研判等方面制度,形成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机制,疏通和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积极满足群众需求,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基层。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紧紧抓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个基础环节,把党的群众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实到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重心重点在基层,热点难点也在基层。有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这是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把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作为基础,认真总结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经验,把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形成的党员联系基层群众、下访沟通民情、农村党群联户、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等实践证明有效管用的做法加以规范,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健全党政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使工作深入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工作创新在基层、效果体现在基层,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心往基层想,眼往基层看,脚往基层走,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进一步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健全服务人民群众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民心工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密切党群联系的实践途径。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围绕服务人民群众这个核心,通过真心实意和卓有成效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服务群众的基础和前提是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感情。毛泽东同志说过,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我们不同。我们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的代表,要把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政治问题、党性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牢记宗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为基本要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网络体系,真情对待群众,用心贴近群众,健全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把基层党建工作寓于服务群众之中。当前,要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为重点,健全协调利益关系、调处利益矛盾、保障群众利益机制,既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民生问题,紧抓民生之本、关切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健全教育动员群众机制,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群众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提高宣传引导和动员激励群众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选择性、多变性显著增强,群众工作的内容、形式、方式、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有人抱怨群众工作“老一套不灵、新路数不明”,产生了群众工作的“本领恐慌”。搞好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必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健全基层群众工作机制。党组织和党员要切实把群众看作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既要担负起宣传、教育、组织、引导群众的责任,又不能搞简单灌输和发号施令。要善于在与群众的平等交流、沟通互动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实,虚心听取群众的各种意见,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要积极构建沟通对话机制、民主协商机制,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健全群众评价监督机制,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群众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的有效手段。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必须健全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评价监督制度。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最有发言权。人民群众的评价是最真实的评价,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要注重群众评价,保障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健全群众评价监督机制,切实做到一线问绩效、群众评良莠。在考核方式上,要把群众评价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党组织、党员干部公开承诺并由群众检验评价制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在考核内容上,要把群众关心的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平安建设、社会保障、矛盾化解等纳入民生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你服务谁、谁评价你、你向谁负责”的制度机制。通过健全群众评价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