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 正文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发生重大变化(上)
聂运麟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扎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运动,因而它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今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以往,主要体现在9个方面。
第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对其目标的理解和实现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当今世界各国共产党在争取社会主义的目标上,都特别关注本国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纷纷提出了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各国共产党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共通之处:其一,主张建立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混合经济体制;其二,主张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三,主张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四,要求把议会民主与直接民主或参与式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其五,主张实行多党制;其六,主张实行最广泛联盟的政策;其七,提倡科学精神,反对教派主义,保证思想、信仰的自由等。
第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认识。苏东剧变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已经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误区中走出来,其认识比过去更加实际而辩证。由于所在国家发展程度和特点的不同,各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但有些基本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其一,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二,认为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其三,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其内部的新社会因素也在增长,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其四,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要求为建立造福于全人类的全球化而进行斗争;等等。
第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策略。社会主义运动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斗争环境和党的历史任务而不断发展变化的。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特征,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制定了暴力革命的策略,把革命的和平发展看做是“罕见”的例外。二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对革命斗争策略的激烈争论,并成为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大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东剧变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根据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都主张通过和平、民主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一般不再主张暴力革命,更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共产党往往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走议会民主的道路,另一派则主张走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四,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力量配置。正确配置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力量,是社会主义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运动阶级力量的基本配置是:工人阶级(其中的脑力劳动无产者或知识工人阶级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依靠力量;中小资产阶级是社会主义运动需要争取和团结的力量;大垄断资本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五,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苏东剧变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新的认识。在制定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纲领时,不少发达国家共产党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制定了分为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行民主改造,反对大垄断资本;第二步,对国家的经济、政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领导社会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都提出了使共产党现代化和建设群众性政党的方针,以使党的组织形态更加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建设现代群众性政党方面,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然而就其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它们既继承了先锋队政党在理论、组织和政治上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自己新的特征:其一,群众性;其二,开放性;其三,民主性;其四,透明性;其五,独立自主性等。
第七,指导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的党只提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党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都是党的理论基础;还有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党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出现了重大转变,这就是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从坚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到探索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主流,在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各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策略,如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希腊共产党的“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巴西共产党的“具有巴西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俄罗斯社会主义”理论等。
第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团结与合作的形式。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联系受到严重破坏。然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团结合作出现了新的形式。首先,发展党与党之间的双边关系,已经成为各国共产党进行国际联系、交流经验和相互支持的主要形式。新时期党际关系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避免了过去以某个大党为中心的国际联合所产生诸多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其次,一年一度的“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加强联系、交流思想观点和工作经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形式,它已经轮流在各大洲召开了11次,今年的会议将在南非召开。再次,“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ICS)也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加强思想联系、交流理论观点和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每年在布鲁塞尔举办一次,目前已经召开过18次,来自五大洲约150个政党和组织参加到该研讨会中来。最后,社会主义学者国际会议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上相互交流的补充形式。
第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的关系。苏东剧变以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逐步排除了唯我独“左”、唯我独“革”的思想干扰,对其他社会进步力量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的运动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凡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运动,各国共产党一般都表示支持,尊重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同探索,并愿意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共产党与社会党的关系已从过去相互敌对逐步转向了共存和互容,主要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的党际关系已经正常化。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