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发布日期:2011/8/26 来源:求是理论网-《深圳特区报》

韩庆祥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成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与思想理论建设领域面临的一个具有总体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这一重大论题之后,理论界开始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   

      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三化”所解决的问题出发,从整体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历史和实践。   

      一、从理论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首先,需要揭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质蕴涵于所解决的问题中:它针对一般性的马克思主义无法完全解答当代中国的问题,而强调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它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而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要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种根本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增强其生命力,通过时代化和大众化两种基本路径增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实践。   

      其次,应揭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内涵就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反映当代中国实践”和“解决中国问题”,它集中体现为“中国风格”。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水平,发挥时代作用,把握时代走向。其内涵包括“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吸收现代成果”、“解答时代课题”、“反映时代趋势”五个基本要素,它集中体现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掌握,成为人民群众心灵世界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世界的精神武器,其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要“体现大众立场”、“解决大众问题”、“关注大众生活”、“注重大众参与”、“具有大众表述”和“诉诸大众实践”六个基本要素,它集中体现为“为大众立言”。   

      最后,特别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同一主题的三个不同层面,都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功用问题,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及其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问题,解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之影响力的基本路径和实现方式问题,解决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三化”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三化”之间的关系。就前者来讲,马克思主义与“三化”是“一主三基”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是“主题”,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三种“基本”途径。就后者来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是“一主二从”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服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两种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其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从历史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就起步了,但作为一种理论上的自觉追求和努力,则要晚许多,且这方面的思想资源并不多。由此,这里着重梳理与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程。   

      根据“中国化的不同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大致可划分四个历史时期。简要来说,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8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期。1938年至1949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时期。1949年至1977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一定曲折时期。1921年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时期。马克思主义通过解决“四个重大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而进一步中国化,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经验。以十七届四中全会为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三化”划分为相对分开阶段和构成一个整体阶段。由此,我们着重在“三化”的总体关系中来总结、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及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以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着眼于从历史发展阶段与主要矛盾来把握中国国情;着眼于从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思想路线、合理的价值标准,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基本关系和自主创新追求来把握中国历史经验;着眼于从符合历史规律且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来把握中国优秀文化;着眼于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把握中国实践发展要求。   

      从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过程,只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还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概括性地表述为:必须从体现大众立场、满足大众需求、关注大众生活、注重大众参与、运用大众语言和诉诸大众实践方面,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体现大众立场且把大众当作主体。   

      三、从实践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就当前情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上,应特别加强并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实际上,无论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之指导思想的政治形态,还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学理形态,在实践上最终都只有落脚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所掌握的大众形态,才具有彻底的现实意义。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大众关切的现实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及其效用的角度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效用化。   

      从1957年到1977年,我们比较注重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结论、书本词句来选择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注重依据实际效果(“三个有利于”)来选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这就要求,提倡面向大众问题的现实性研究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只有让大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实效,才能有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反映大众生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挥其实效,就必须使其基本价值反映大众生活,关心大众的利益,成为关注平民大众生活并得到人民大众认同的马克思主义。   

      当前我国利益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表达方式、利益分配差距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满足人民大众合理的利益诉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只有切实走近大众现实的生活世界,关注大众切身的物质利益,才能真正疏导大众情绪,赢得大众认同,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其感染力。   

      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契合大众心灵世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入大众的精神或心灵世界,成为具有包容性、为大众立言、与大众进行心灵对话的马克思主义。关注大众心灵世界,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关怀,当然也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种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本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积极为大众精神世界中的困惑提供心灵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呈现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当关注社会变革对大众心灵世界的影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众的心灵世界,读好大众的心灵之书,为解决大众的心灵世界问题提供可亲可信的理论和方法。   

      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方式要符合大众思维。要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要求其表述方式符合大众思维,以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和大众理解能力的问题,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具有通俗性,要善于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要更好地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按照现代传播学的“传播——接受”理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借用日常语言和历史典故,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符合大众思维,为大众所掌握。   

      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面向大众群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产品要面向大众群体,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接受主体的问题,成为大众手中的思想武器、精神食粮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走的就是一条“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其实质就是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产品与接受主体的需求相结合,真正面向大众群体。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