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战略思维与革命战争胜利

发布日期:2011/6/2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时报》

刘继贤  

      战略思维是从总体上运筹与思考问题的高级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的科学思维。战略思维的高低优劣,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战略思维的政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非凡的革命气魄和胆略,具有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   

      敢于斗争的战略思维   

      我们党的战略思维首先是斗争性思维,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为革命斗争服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的战略思维的突出特色。   

      敢于斗争体现了我们党坚强的战略意志。毛泽东指出:“胜利的信念是打出来的,是斗争中间得出来的。”   

      敢于斗争使我们党在革命战争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周边的战争侵略,“敢不敢与美帝国主义较量”,成为对我们党敢于斗争战略思维的一次空前考验。经过反复考虑,毛泽东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曾多次呼吁和平解决问题,但美国置之不理,直到中国被迫出兵参战打痛了它,它才不得不同意谈判。在谈判中,美国又不时叫嚷“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来辩论”。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这是何等的气势!正是有了这种气势,有了以打促谈的正确方针,志愿军才牢牢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才有了朝鲜停战协定的最后签字。

      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驾驭全局源于在掌握全局情况基础上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中国革命的形势异常错综复杂,对战略决策者驾驭全局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首先充分掌握全局的情况。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要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又要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首先从宏观上分析时代、环视形势、解读战争态势,全面的进行研究思考。   

      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战略思维之所以强调顾全大局,是由于战争和国家安全问题尤其需要整体的考量、长远的考虑、宏观的驾驭,一方面需要关照到各个方面、各个方向、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正所谓“不能谋一世不足以谋一时,不能谋全局不足以谋一事”;另一方面需要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敢于和善于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之初,面对占绝对优势力量的国民党军,毛泽东全局在胸,制定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正确作战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在大步进退中调动敌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以放弃临沂、张家口等105座城市为代价,取得歼敌70余万人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春,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延安发起进攻,面对志在必得的敌军,毛泽东再一次显示出战略家的风采,决定党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我们要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这是何等的气魄!

      把握枢纽的战略思维   

      把握枢纽源于对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与把握。中国革命战争所涉及的点多面广、矛盾众多,如何分清主次矛盾,抓住要害、把握重点,是对我们党的战略思维水平的重大考验。1936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步伐加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则下降为次要矛盾。在此之际,“西安事变”爆发,中国革命处于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枢纽,以民族矛盾为重,极力促成事情的和平解决,并实现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开创了全国抗战的新局面。   

      具体到作战指挥中,毛泽东要求“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他始终把中心注意力放在把握和解决对战争全局带关键性的问题上,这一点,在指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过程中体现得十分突出。辽沈战役发起时,毛泽东反复强调迅速攻克锦州“是整个战局的关键”,要求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锦州的迅速攻克,完成了对东北国民党军的封闭,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担负锦州防守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范汉杰感叹:“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科学预测的战略思维   

      科学预测体现了我们党战略上的预见性。战略是在预测基础上的事先筹划。战略思维就是根据战略相关情况的运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有步骤地分阶段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毛泽东认为,只看见地平线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这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科学预测源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战争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实性,但却并非杂乱无章、不可捉摸的,而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1935年,华北陷落,日本加快了入侵中国的步伐。尚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全民抗战将不可避免,于是提出北上抗日,并最终确定将陕甘地区作为党中央所在根据地。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正是陕北这块革命根据地,使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抗日战争的最前方,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抗日战争将发展为三个阶段,而中间的持久阶段尤为关键。在这一科学预测指导下,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早在1942年7月,毛泽东就预料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有与我合作的可能,但必须有内战的准备。而无论争取合作还是准备打赢内战,能否在东北建立根据地、聚集力量,都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军应隐蔽地开始经略东北。

      注重结合的战略思维   

      注重结合的战略思维,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必须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我们党注重结合战略思维的最伟大成果,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是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东西或外国的经验,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寻找答案,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思维。   

      运用到作战指导上,注重结合的战略思维强调战略决策与战场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反复强调前线指挥员在中央军委总的战略意图和战役方针下,当情况紧急时机,有临机处置、机断行事之权,使其能因时因地因情制宜。如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后,毛泽东判断廖耀湘兵团可能退回沈阳,认为若如此,我可再攻锦西、葫芦岛。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廖兵团仍不变更其西进计划时,提出“诱敌深入于辽西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毛泽东当即批准了这个建议,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的胜利。在确定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歼击目标时,淮海前线总前委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适时提出以歼灭黄维兵团为“上策”,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并强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平津战役时不打塘沽改打天津,也是前线指挥员首先提出建议而被毛泽东采纳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确定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方针,是前线指挥员下定决心制定战役计划的重要依据,而前线指挥员的合理建议又是毛泽东修改预定计划、实行正确的战略指导的重要补充。战略决策与战场实际相结合、相一致,是中国革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