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 正文
领导干部树立三观之要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领导干部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其干工作、谋事业、创政绩的思想引擎,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树立和坚持与党的要求相符、与时代发展相符、与群众期盼相符的“三观”,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三观正,则党性纯;党性纯,则事业兴。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当下,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精神,率先垂范、当好表率,把握好三观之要—“六常六多”,以此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从而带领党员群众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常怀为民之心,多行利民之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改革的推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到邓小平同志深情地感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已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理念与追求。只有常怀为民之心的领导干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为群众真想事、真干事、干实事、干好事,以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和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牢牢把握为人民群众福祉奋斗终身这个事业航标,以饱满的精神、高涨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才能将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检验政绩的最高标准,以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观念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人民创造政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回报群众是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三观”的根本之要,抓住了这个“牛耳”,工作的基础才能牢固,事业的根基才能稳健,政绩的影响才能长久。
二、常兴务实之风,多为求真之举
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干部必备的优秀品质,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求真是探求规律、认识本质、发现真相,务实是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求真是前提和基础,务实是实践和归宿。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客观要求,强化责任、抓好基础、埋头苦干、确保落实,避免只讲空话、不干实事,只图虚名、不求实绩的作风,要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多从工作的实际寻找出路,要多从整体的发展谋划全局。我们现在正处于摆脱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的关键时期,同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进党的建设,关键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否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尤其是要看领导干部是否将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是否按照求真务实的要求真抓、抓实、真干、干好。领导干部常兴务实之风,必能带动和引导党风、民风,领导干部多为求真之举,必能明确和坚定方向、目标,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必能推动和发展党和人民的事业。
三、常思贪欲之害,多修为政之德
为政须修德,为政须戒贪。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抵制腐化贪欲之风,不仅是每一名领导干部从政为官常思常想常省的重要问题,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内在要求。修德戒贪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永葆党员先进性的过程,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尤其越是获得成绩、越是得到赞誉、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要考量个人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是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修德戒贪的关键就是要发挥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于勤俭败于奢”的古训,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自觉抵御腐朽思想和生活作风的侵蚀与诱惑,从而保持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德”反映了领导干部的人格和人品,影响着领导者才华、能力和水平的发挥,是干工作、谋事业、创政绩的基础和动因,决定着工作的好坏、事业的成败与政绩的优劣。因而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的领导干部,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和政绩观,也才能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
四、常葆信仰之坚,多励进取之志
坚定的信仰,指引前进的方向;进取的决心,给予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以昂扬奋进、拼搏进取的旺盛斗志,将中华民族从血雨腥风带进独立解放的新中国,又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着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目标实现。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带路人的领导干部,只有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放在人生的首位,只有将进取的态度和信念作为人生的坐标,才能使工作观、事业观和政绩观深深植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才能使工作、事业、政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落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坚守信仰、保持进取,需要勤奋好学,需要正确看待名利。将学习当成习惯、责任、追求、境界,讲求广度、高度、深度、新度,尤其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要正确对待“名”和“利”,要力求拥有清廉勤政奉献之名,要时刻胸怀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忌追寻虚荣之名、谋求个人之利。
五、常虑创新之策,多谋发展之道
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否具有发展意识,不仅仅关系到其能否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与政绩观,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创新是革新、是创造、是突破,领导干部的创新就是要寻求机制、体制的创新,就是要以创新的思路去做工作、干事业,要以创新的成效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真出路,领导干部要树立发展全面性、可持续性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与长期事业中,始终保持发展目标、动力和绩效的全面性,防止固步自封、浮夸跃进。创造政绩是一个过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必然要以创新作为政绩的基点,以发展作为政绩的归宿,力求在实践中创造政绩、检验政绩。但我们也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为早干成事业、为多创造政绩,只做面子工程而不求体制创新,只顾当前发展而不想长远利益,出现了所谓“片面追求GDP”“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现象,不利于地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各级领导干部要常虑创新之策,多谋发展之道,在此基础上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以塑形象、创实绩、得拥护。
六、常有民主之念,多下团结之功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协作,这不仅是党一贯的优良品质与作风,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当前我们能否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能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关键就在于领导干部的民主团结意识。一名善于发扬民主、善于团结协作的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充分汲取民智,能够充分听取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在政治事业中,能够统筹全局、凝心聚力、同甘共苦,在理解、信任、支持中不断干出政绩。目前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对民主嗤之以鼻,喜欢搞“一言堂”,喜欢大权独揽,不愿意沟通交流,不善于团结同志,从而导致领导干部自身脱离党员群众,各项工作难以得到群众认可。因而,有民主之念,下团结之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德,也是才,只有相互补台,才能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则只能一起垮台。有容人之量、兴民主之风、求团结之效,不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将有助于和谐统一的工作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