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
作者:姬和平 更新时间:2009-4-27 来源:前进 2006年第2 期
科学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一、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新总结
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也是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善于总结和学习经验, 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 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只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 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党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56年的历史, 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历史。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就发出了“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号召, 由此开始了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观点,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的观点, 以及认识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问题等。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毛泽东在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片面强调政治的反作用, 直至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径, 导致对中国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走了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果断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丰富经验, 创立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面对这些问题,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的新局面, 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深刻地启示我们: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创造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 要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 没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产生。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正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历史根据的。
二、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新提炼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尽管世界仍不太平, 但新世纪却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国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 各国人民的命运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多样化文明的一部分, 离不开对世界多样文明进步成果的汲取和借鉴。只有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 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 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对世界文明进步成果的提炼和借鉴。
众所周知,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 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 经济增长第一,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目标, 并以此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惟一尺度。但是, 随着追求经济增长引发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 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理念, 调整传统的发展思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出现了突破性的转折, 新的发展理念日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以罗马俱乐部推出的《增长的极限》、布伦特兰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等为标志, 彰显了人类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新变化: 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社会综合发展, 从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转到注重可持续发展, 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能源环境问题的日趋加剧、对生命意义追求的空虚化等全球化困境的出现“,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 都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出发, 推行人本主义, 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社会协调与管理的政策措施, 促进和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观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 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吸收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综合发展观等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的进步成果,扬弃包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社会均衡论、社会系统论等在内的各种文明成果, 剥离其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成分, 汲取其体现社会发展规律与进步成果的合理因素, 并用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语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具体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中国语境下得以提炼与升华。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向世人昭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将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 更不会威胁任何人, 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提供了理论指南, 为世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同时也开辟了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全新道路, 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为促进和谐世界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三、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新回答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马克思主义全面辩证的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 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主题和要义, 全面回答了 “ 中国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其第一要义就在于发展, 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不是不要发展, 而是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要靠发展; 增强国防实力, 维护国家安全, 要靠发展; 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还要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不断推进和巩固的。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方面对我们的严峻压力, 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强大, 就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坚持科学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 深刻回答了“ 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党执政兴国的目的是造福人民。科学发展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既强调发展为了人民, 也强调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发展依靠人民, 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高度重视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内涵和基本要求, 系统回答了“ 怎样发展”的问题。社会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 必须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 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整体, 体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共进,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适应。也只有从整体出发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快更好的实现现代化, 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持久永续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作为目标和保障, 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事业。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强调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正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 和谐社会则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用创造了广阔舞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们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党诞生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同时, 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是机械地重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论断, 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说毛泽东的发展观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观、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发展观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代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观。诚然, 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有过论述, 但把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 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 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 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基本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而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科学设想, 坚持了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总起来说, 科学发展观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体现了我们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同时, 科学发展观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道路的思想,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思想,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点, 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 关于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的论断, 关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两个趋向”的论断, 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论断, 关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的论断, 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之, 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 在许多重大方面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