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春天

发布日期:2007/12/10 来源:光明日报

  ■  主持人开场语: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最近联合举办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层层推荐评选,评委会确定了308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包
括本报在内的5家平面媒体,包括光明网在内的7大网站全部刊登、刊播了候选人的事迹。面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同时刊登选票、投票规则,接受公众投票。这是中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

  这308位道德模范向我们展示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敬亲等方面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优秀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为了配合这次活动,“光明讲坛”9月7日请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研究员到报社演讲,次日又请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谈了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看法。

    ▲陈瑛1957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先后在北京政治学校、北京工业大学担任哲学课辅导员、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攻读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81年研究生院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自1981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工作。现任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职务是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陈瑛:今天来这里首先应该感谢同志们,你们可能不知道,近2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光明日报》,是贵报的忠实读者。你们的报纸给了我很多新鲜知识、宝贵的精神财富。到现在我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停顿,没有老化,得益于你们之所赐。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

  如何看待当前公民道德状况

  1.不是滑坡,而是“春天”

  现在不少人认为我国的社会道德水平在滑坡,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认为道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坡”作为衡量的标准。道德概念的内含非常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也会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衰落。

  比如明清时期人们的思想就很活跃,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许多人认为那个时候道德滑坡。实际上应该说是封建道德在滑坡,而对于当时早期的启蒙道德来说,则是在爬坡。“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当时许多人又认为是道德的大滑坡。巴金小说《家》、《春》、《秋》里,老大觉新是完全服从爷爷的,觉慧是最激进的,那觉慧的道德算不算是滑坡呢?所以,我们谈论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的大势结合起来,孤立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道德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道德包括了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内容,有些因素从这方面看是强了,从那方面看又弱了。比如你独立自主的观念强了,其他的部分观念可能就弱了。所以,在社会发展当中,人们的道德常常是在“爬坡”中伴有“滑坡”,“滑坡”中也会有局部的“爬坡”。

  我认为今天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进入了“春天”。为什么呢?其一,全国人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其二,作为社会道德基础的社会关系,目前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进步,这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其三,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已经迎来了一个春天。但是春天也不都是春暖花开,还会有春寒料峭,但是总的看,现实状况是好的,趋势是会更好。对于公民道德的形势,我们曾组织过对广东、江浙、河南、陕北等地的调查,结论是在今天社会大变革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新的条件下进行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种建设是深入的,扎实的,富有成效的。2.在社会大背景下看道德

  什么是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党中央多次指出的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总之,我们国家现在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回溯历史,中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相当于西方约300多年的路程,这是多么深刻的变化!

  这四个“化”和四个“深刻”,对社会道德的冲击,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比方说西方思想强调个性、自我,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发展个性就应该削弱共性乃至人性,强调自我就应当贬低集体,于是道德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个体,相互依存,应当是共同进步,不能只强调一方而贬斥另一方。

  二是市场机制、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经济,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诱使某些人物欲膨胀,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是城镇化、工业化深刻改变了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大量的农民入城。这样,原来的血缘、亲缘、地缘的联系都开始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改变。一个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土地的农民会感到很茫然,在城市,甚至路该怎么走、垃圾往哪里扔都不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但在农村高声说话根本不算是问题;低声说话,反倒会引起别人猜疑。从农村到城市,人与人的关系更是明显不同。而这样进城的农民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亿农民进入城市,两亿农民进入城镇,总数有三亿多人。这样的社会变化亘古未有,因此一些人在一些方面失去规范也是很自然的。

  以上三个方面引起了社会道德状况的很大改变。我们必须从这些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谈论社会的道德水平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是滑坡了还是在爬坡?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总之看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能离开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3.公民道德要经历三个深刻转变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新世纪新阶段公民道德面临三个非常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小生产者的观念向近代大工业观念的转变;二是从“质而少文”向“文质彬彬”的转变;三是从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转变。

  第一,中国过去几千年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也必然或多或少因袭着农民的道德意识和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小农进行生产的地盘是小块土地,每一个农户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所取得的生活资料多半是靠自然交换,而不是跟社会交往。他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小农就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过去中国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形势变了,这种状况已经或正在改变,小农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改变。从道德层面上讲,无论是农民或者农民工,原来他们都很纯朴很善良,但是,现在需要把这种道德观放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之内,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比如有的人可能对乡亲们很讲诚信,可是跟陌生人打交道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的人横穿马路、闯红灯,不守交通秩序,无非是想少走几步路。有的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自以为并没有危害别人。但是,这些思想和行为,却违背了社会公德,影响着社会风气。所以今天小农意识要改变,向进步的、工业化的意识方向转变。

  第二,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过去多数人受教育少,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礼仪,粗率少文,有人甚至以“大老粗”自居。现在随着全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也在大幅度提高。西服穿在身上皱皱巴巴,三杯酒下肚就大呼小叫,这些缺乏公德的意识和行为都要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从自私利己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转化,这个转变更加深刻。当然集体主义绝对不是说不要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完美结合起来的主义,是最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集体主义即使在今天也不是幻想,人民群众喜欢它、拥护它,我们许许多多道德模范也正在这样做,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集体主义道德的光辉。

  从以上三个根本转变,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公民道德建设: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结合前几天刚刚公布的308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来谈。公民道德建设当然要继承,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传统,但是又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在308位模范人物身上,不但处处体现着继承,而且尤其体现着创新。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看那些被他们帮助的人、看看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在新的时代、新的情况下做出的,与以往社会的道德模范有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他们助人为乐,今天“助”的是什么人?他们“见义勇为”的“义”又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诚实守信,今天应当表现在什么方面,什么事情上?如今的“孝老敬亲”所“孝”所“敬”的老人、亲人又是怎样的状况?我们从这些方面来总结和概括一下,就会发现,今天的社会公德与以往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虽然从词句上看似乎还是那么几条,与过去几千年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面对的形势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对于道德的要求也根本不同。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带有强烈的时代性特色。

  1.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国传统道德所提倡的,但“助人”帮助的是什么人、“为乐”的快乐到底是什么,恐怕不同的社会背景认识就不一样了。助人为乐的事情古代有很多,主要内容是仗义疏财、拾金不昧等等,但是在今天助人为乐的内涵已经远远不只这些了。助人为乐是能够从物质上、精神上等各个方面,来关心一切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助人为乐不单只从自我的个体出发,而要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之中,在高尚的助人行为中感受到快乐。这就是说,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来说,在助人之中可以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有人以为,凡是说起人类、社会来就是在唱高调,其实,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境界总是存在的。我们在学习助人为乐的这些模范当中,应该深深体会到,为他人、为社会和集体,可以得到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只有在助人当中才能体验到,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够做到这个“以及”,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的表现。越是高度发展的人,越是道德高尚的人,越能助人为乐。当然,助人为乐不是完全不考虑自己,而是把自己和别人联系起来共同考虑。

  另外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城乡的差别、区域的差别、贫富差距都是现实存在的,还有大量的弱势人群需要我们关注,助人为乐的“人”主要是指这些人。

  这次308名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中,吴天祥的事迹就很动人,他不但捐助金钱,还把自己的血液、器官、骨髓捐献出来,这是过去助人为乐没有达到的境界。在这些道德模范身上真正体现了我刚才说的“三个转变”。

  2.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在中国古代是侠士们的美德。《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和金老汉父女素不相识,但知道他们受欺负后,他一夜没睡觉,第二天一早起来就拳打“镇关西”。见义勇为中的“义”是道义,可以说它是助人为乐的延伸与发展。在今天的社会中,见义勇为突出地体现为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权利;支持和帮助别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又是我们做人应尽的义务。履行义务有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也有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有的是面对自然灾害,有的则是面对社会的突发事件。不论客观条件如何变化,只要奋不顾身,不计回报,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义务,就是见义勇为。

  比如这次公布的模范人物事迹中,助人为乐的李明素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见义勇为者。在重庆发洪水的时候,她想的不是自己保命,而是去救32个生命遇到危险的群众,这种助人为乐本身不也是见义勇为吗?还有那位北京的常素兰,遇到歹徒劫持了人质时,本来她与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她主动站出来跟歹徒进行交涉,甚至愿意把自己当人质,大智大勇,最后把歹徒制服了。如果她当时不站出来,谁也不会说她不对,但是别人遇到了危险,常素兰认为自己应该尽一份责任和义务。这是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啊!

  3.诚实守信

  信是什么?古人种植的时候需要雨水,行船的时候需要有风,水和风能够按照季节准时而至,古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们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来保佑,以便得到准确、实在的“信”。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也需要这种信,而人之信需要由“诚”来保证,来实现。“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诚信,治国要取信于民,孔子讲,宁肯“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经商要重信守诺,徽商、晋商都懂得要靠诚信赢得客户,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对诚信的要求非常迫切,非常高,另一方面我们目前所处的还是市场经济不很发达的阶段,甚至是初期阶段,某些人只想个人发财,只顾眼前利益,不讲诚信、大搞欺诈,这些行为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总产值高达2000亿至30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造成的税收和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只有诚信,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才能得以保证。也只有诚信,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才能得以保持,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在公布的模范事迹中,27岁的王一硕主动提前归还助学贷款27万元;王荣华、王燕丹,任效均三个人代别人买彩票,各中了500万元的大奖,但是他们谁也不动心,把500万元原封不动地交给别人,这比古代的拾金不昧不知要高尚多少倍。白凯因为答应了战友的请求,坚持20年为战友照顾父母,给老人当儿子,直到为老人送终。这些事迹看后让人热泪盈眶。

  4.敬业奉献

  过去,大多数人只是把职业当作一种挣钱养家糊口的手段。但在今天职业被赋予了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当然,现代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即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过去一个人一辈子往往只从事一项职业,现在个人可以随时变动自己的职业。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又怎样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呢?这就要求我们把职业当成是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认真学习,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像王乐义种大棚菜,不仅自己的经济状况好了,也把全村经济带上去了,他还跑到全国各地,包括新疆等边疆地区,教别人去种,改变那里落后的经济面貌,让那里的人民吃上新鲜蔬菜。王乐义就是这样,在自己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山区教师陆永康,一个只能用跪着姿势行走的残疾人,几十年在山乡各个地方去说服学生的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念书,一年年跪着給孩子们教书,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实在让人感动。像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我们都应当学习,在自己的普通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迹,把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5.孝老爱亲

  孝老爱亲是中国传统道德当中最主要的一条。过去讲孝,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家庭构建在血缘宗法体系上,也是由于孝亲才能忠君。现在家庭和家庭关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许多情况下不再是一个生产的单元,而是一种生活的单元。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孝亲敬老”还有没有必要呢?

  要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老龄社会,已经有1.4亿到1.6亿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而我们进入老龄社会又是在一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实现的,养老条件、医疗保障等都很不完善,这就给孝老爱亲带来了新的内容,新的任务。实践证明,光靠社会养老是不行的,尤其是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不能只靠社会养老来解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富先老这个实际,尤其需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亲的道德观念。在这次公布的孝老爱亲的模范人物当中,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涌现了一批年轻人孝老爱亲的模范。比方说25岁的洪战辉,他是大学生,12年来他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要来的妹妹嗷嗷待哺的困难家庭,他不但克服困难,自己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还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帮助其他困难同学。现在还是一个高二学生的王兆华,帮助父亲支撑家庭。还有一个17岁的甘肃平阳学生张晓,14年照顾自己瘫痪的姐姐。

  二是带着亲属出来工作和学习,这与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相联系,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比如重庆学生马福元,背着爷爷上学;常戈隆带着自己85岁的农村外婆四处打工,耽误自己的婚姻也在所不惜。

  三是照顾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果说血缘关系是一个人摆脱不了的,那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当成亲人照顾,则是极其高尚的大孝大爱。比如江苏苏州农家妇女张玲兴,照顾三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一个是养母、一个是婆婆、一个是丈夫前妻的妈妈,几十年如一日。还有谢延信,河南的一个普通工人,照顾自己死去妻子的父母33年,支撑着一老、一瘫、一傻、一幼的家,事迹感人至深。

  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公民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加强这一建设?我认为如下几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要长期坚持不懈。对此,一方面我们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要吸引和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关于公民道德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4年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发表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06年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不但始终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而且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贯彻和落实党的决议,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是要坚持一元引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现在许多人对于什么“多元价值”、“多元文化”说得很多,很感兴趣,殊不知“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存在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所有的“元”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元”就是根本的意思,是根本的原则,根本的指导思想,它不同于“样”、“种”、“类”。对于“元”,一个整体,包括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能保持“一”,而不能使其“多”。在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上,特别是在核心价值上,我们必须坚持统一,必须保持一元,这样它才能保持其特点与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就如音乐,可以有各种音符、和声,但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只能是一个,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韵律,否则“各吹各的调”那还叫什么音乐?核心价值观关系着国家民族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思想来指导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一定要坚持一元引导,不能谈什么“多元化”。根本的东西不能动摇。当然也要兼容多样,尊重差异,把一切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但是这种吸收,要在“一元”的基础上进行。就像一个人,不是说吃了牛肉就长牛尾巴,吃了猪肉就长出猪耳朵来,要经过消化,把有用的东西吸收,垃圾排掉,最后形成我们自身健康的机体。

  三是要坚持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相结合。道德主要靠教育,靠自律。但是教育又不是万能的,还要靠制度来保证,制度对于教育有促进作用。我们国家过去在道德建设上,对于制度的作用估计得不够,制度建设重视得不够。比如讲诚信,就要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制度,谁不守信用,做了违背诚信的事情,就把谁记录下来,影响你将来的贷款、就业等等,逼着你非得讲诚信不可。

  四是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前些年,包括现在社会上也还存在着一种思潮,就是否定先进:不谈理想、嘲弄信仰、蔑视道德、不要规则、躲避崇高。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潮,不分对错,不分善恶,浑浑噩噩,只管个人的生活享受。我们不能这样,这是一种蛆虫式的生活。我们要针锋相对,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这就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用它来引领社会思潮,引领人民群众的思想。这次公布的道德模范,包括社会上存在的、没有被选入308人名单的大量模范人物,实际上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我们学习他们,就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应该从这些道德模范学起。当然在具体建设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头脑,坚持实事求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思想道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坚持若干年,必然会出现大变化。我对此坚信不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