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

发布日期:2007/11/16 来源:本站原创
    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呢?党的十七大已经胜利召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总纲”,是一个“核心内容”。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七大精神,这一句话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各方面内容,都是围绕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纲和核心内容而展开的。为了紧紧抓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十七大的总纲和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主要有哪些呢?应该怎样深刻理解呢?下面,主要谈四个大问题仅供诸位参考。 

    一、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的新强调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一)从我们党的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1957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卫和发展生产力。”尽管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比较严重的“左”的错误,但他在社会主义发展起点、发展动力、发展道路等方面,突破苏联传统的发展模式,初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方位的重要发展。其主要体现,一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二是明确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三是明确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这些重要发展,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到了更高的水平、更高的境界。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劳动者解放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发展;第二,发展什么;第三,怎样发展;第四,依靠谁来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这四个问题都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意义上来理解和掌握,不能将世界观和方法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关于这个内容,后面的有关部分还会比较详细地谈到。  

    (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关系,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也有与时俱进的方面。比如,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再比如,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三个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格局,这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四)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进程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在正确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思想认识和工作上的片面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片面性,主要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识和贯彻的片面性。比如,不少地方讲“一切服务于经济建设,一切服从于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当成了根本和目的,对老百姓实际收入的提高注重不够,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注重不够,对公民民主权利的支持和维护注重不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不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弊端。  

    从2006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7%,但投资增长24%,出口增长27%。这说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的,而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购买力和消费力的增长远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当疲弱。近十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多数就业人者的工资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这是一种不合理、不安全的宏观经济结构。如果压缩投资、出口受到限制,经济增长的速度势必要降下来。经济增长可以持久依靠的,应该主要是老百姓的购买力和消费力。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得靠国内居民和社会的消费来拉动。但是,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属于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比较低。有人说,现在城乡居民的存款率比较高,老百姓有消费能力,但就是消费观念很落后,舍不得花钱。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许多老百姓有后顾之忧。他们往银行存钱,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买房和自己将来养老、看病用的,不是舍不得消费。要尽快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五)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属于实践范畴,理论体系属于思想范畴,坚持理论体系是坚持道路的思想前提和方向引导。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在当代中国,在新世纪、现阶段、新的起点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认真坚持,认真贯彻落实。 
    
    二、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国情背景和现实依据的新分析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科学发展观,不是主观想象、理论演绎的产物,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有着明确的国情背景和丰厚的现实依据。这个国情背景和现实依据是什么呢?  

    党的十六大之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发展比较明显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主要是: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比如,2006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排到世界第四名(第一名美国,132217亿美元;第二名日本,49114亿美元;第三名德国,28582亿美元;第四名中国,26972亿美元),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052美元,只相当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995美元)的二十一分之一。再比如,现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远远没有改变,经济质量还比较差。不仅农业生产力在许多地方还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手工工具,是用牛来耕地,而且,工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工人仍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业生产力在相当一些地方主要是靠消耗自然资源,技术含量比较低,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又比如,200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正式对外发布的世界各国(地区)环境品质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133名。我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也公开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比如,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相当程度上仍然是由政府唱主角,企业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确立,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往往是一种类似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政府行为,实际效益大都比较低。再比如,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的责任人没有把责任真正承担起来,国有资产以多种方式流失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是明显存在,公共权力的行使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衡,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被遏制。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比如,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下降2.4%,全体劳动者的总收入只占GDP的15%左右,比印度还低。另外,据权威机构统计,在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中,占总数1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居民家庭总财产的将近50%,而占总数10%的低收入家庭拥有的财产还不到居民家庭总财产的5%。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例已经达到5比1甚至6比1,比20年前高出近三倍。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70%,但花费的卫生费用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3%,7年内平均每年下降两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而14%中的89%属于“人头费”,真正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  

    (5)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政治体制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显存在,特别是公共权力的行使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衡,致使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被遏制。贾春旺在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说,检察机关2006年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从十六大到今年8月,中央查处省部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29人)。同时,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等消极现象也比较严重,行政成本很高,行政效率很低。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约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7倍。日本、韩国、欧洲、北美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只占政府支出的1-2%,而我国则高达46%。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电视、电影和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空前普及,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期望值越来越高,春节晚会越来越难办。另一方面,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一些格调低下、庸俗腐朽的娱乐方式比较流行,不少洗浴、按摩、高档宾馆甚至成了藏污纳垢的色情场所。作为人类文明优秀传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少地方和领域远没有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现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各种利益群体的差别和分化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建设和管理有不少漏洞。我省前不久在临汾、运城等地发生的黑砖窑事件,就是农村基层管理漏洞的典型表现。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上述八个阶段性特征,实际上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存在着的八个新课题、新矛盾。这个客观现实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再加上上面谈到的八个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我国社会发展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生活和人的素质各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过程。这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均衡,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同这种新的社会发展观相适应,不少发达国家开始实行一种新的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的《人文发展报告》,也提出了衡量社会发展的新标准。这种新标准,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综合计算成生活质量指数,以此来衡量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  

    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我们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解决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惟一的选择,就是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为依据的,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来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的新诠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精辟论断,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也完整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义”者内容也,所谓“第一要义”,意即居于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主体性内容。发展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1)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它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而提出并展开的);(2)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成效的主要体现(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大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了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3)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问题和弊病,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直接、间接派生出来的。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4)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强大,要体现其优越性、凝聚力和感召力,主要得依靠发展。如果离开了发展,所谓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统无从谈起。当然,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发展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本”,原意是指树木、花草的根,古语说“水有源,木有本”,成语“本末倒置”,都用的是“本”的原意。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根源、根本、根据,或者指事物主要的、中心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这个引申的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既是宏观、总体地指人民群众,也是微观、具体地指社会生活中一个个现实的人。所谓以人为本,最简要的意思,就是要求注重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都要把人作为根本,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为人服务。这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和人的发展的科学。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受苏联人的影响很深,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不完全、不准确的理解,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影响了中国广大老百姓。我们要努力从过去片面、错误的理解中逐步走出来,从那种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马克思主义,逐步转变为“以人为出发点”的根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解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入地来理解,既然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那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当然也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经典阐述具体、深入地来理解,不能将其抽象化、空泛化。马克思说:“理论要能说服人,就必须彻底,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来说,我们要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不仅要将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注重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要将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社会化的人,注重维护他们的权利,实现他们的价值,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那么,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将以人为本确定为自己的“核心”呢?这主要是因为以人为本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抉择、方向引导和实践主体,所回答的是立足什么求发展、为了什么去发展、依靠谁来实现发展等根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核心就是心脏,就是活的灵魂。只有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为发展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归宿,确定应有的实践主体和动力来源。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就会使发展失去应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失去正确的运行方向,就会使科学发展观失去赖以提出的现实依据和强大生命力,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心脏那样。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没有继续使用“三个文明建设”的提法,并不意味着这个的提法错了,而是因为“三个文明建设”和“四位一体”的角度不一样(前者是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角度,后者是社会发展领域的角度),解释起来比较复杂,需要避免引起误解。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注重经济建设持续的高速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总而言之,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应有状态和方式。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这主要包括四个领域:(1)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在国家和政府管理领域,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3)在分配领域,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4)在国际交往领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进一步理解,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种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一是因为统筹兼顾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和精髓,注重以全面、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发展;二是因为统筹兼顾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规律性,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发展的本质;三是因为只有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说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并不意味着这是惟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也有方法论的意义。具体来说——  

    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方法论意义:党政领导干部在任何实际工作中,都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改革和稳定都是为了发展。必须正确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稳定压倒一切”。  

    以人为本的方法论意义:(一)党政领导干部作任何决策,都要立足于决策所涉及的本行政区域各层次、各群体、各地域人员之实际状况、实际利益和实际要求,特别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预测所作决策给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可能产生的影响,使所作的决策尽可能地为他们谋求较多实惠。(二)党政干部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决策的任何具体行为中,都要善待每一个当事人和相对人,特别是其中普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法定权利,注意听取他们所反馈的意见和要求,既严格按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决策办事,又注重人文关怀,要有人情味、亲和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党政领导干部在处理涉及具体人的相关问题时,既要注意考察相关人员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实际情况,也要注意维护其法定权利和应有利益,更要注重从其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关系入手去考虑问题,注重以多种方式尤其是制度建设的方式去改造、改善产生有关问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法论意义:要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特别是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打交道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上级、下级、同事和家属、亲戚、朋友等等。  

    当然,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方法论意义还有很多。既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那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方法,都应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予以重视和应用。特别是群众第一、实践第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个精辟论断,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适用于科学发展观。我们学习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从认识论意义上完整准确地把握它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要求,还要从方法论意义上正确地领会和掌握它所蕴涵的科学方法。而且,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主要是由执政者即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贯彻执行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工具,对于执政者以及从事任何职业的社会成员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四方面内容,深刻地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位、目的、动力、战略和根本方法,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加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十七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从理论上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重大意义、国情背景、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目的是为了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第一,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机统一。 

    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十七大在党的基本路线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增加了“和谐”两个字。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原则、道路和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得怎么样,要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成效来衡量、来检验。有的同志之所以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致性、统一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某种疑惑,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属于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的范畴,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和属于战略指导思想范畴的“以人为本”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思想认识,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有的思想前提。 

    第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我们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用一个部分谈到了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他强调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任务,就是注重解决各种突出的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和谐发展。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1)就业问题。我国的就业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近几年,城镇的登记失业率为4.3%,总量约为1400万人,实际失业率超过10%(隐形失业,内退),在3000万人以上,另外每年还要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以上,有4000万人需要就业,而每年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大约是1000万个,缺口为3000万个。此外,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大头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7亿人。这样一来,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将近2亿人,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最大问题,必须尽量解决。(2)贫困救助问题。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表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市贫困人口为2510万人,农村绝对贫穷线(年纯收入627元)以下的人口为2900万人,还有6000万人介于农村低收入标准之间(年纯收入627-869元),刚刚跨进温饱线,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这意味着,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在1亿左右。解决好贫困救助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3)维护公民权益问题。比如,这几年,私人住宅拆迁引发的纠纷比较多,国有企业改制损害工人权益引发的群体事件比较多,等等。(4)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近几年,一些地方城管人员殴打小商小贩引发的群体事件有增加的趋势,还有一些党政机关干部不负责任、推诿扯皮,致使群众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越级上访人员持续增加,等等。只有认真解决这四个突出问题,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社会和谐得以实现。 

    第三,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改革开放要以更好地发展为目的;(2)改革开放的方案和措施要坚持以人为本;(3)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要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4)改革开放的根本方法要实行统筹兼顾。具体来说,要积极推进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特别是,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确保改革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广泛支持。 

    第四,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切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十七大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主要是抓好五个重点:  

    一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在,相当一些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很淡薄,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人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这个社会,“主义”得自己拿。前不久,某权威机构对两百来名县处级、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当今中国事实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什么”。在已经收回的175份问卷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占15.43%,选择“潜规则文化”的占48.57%,几乎占到了一半,是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三倍以上。这表明,相当多数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不怎么相信了,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这个问题必须予以重视,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使党员干部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二是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四是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是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只有认真实行这些措施,才能确保党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能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提高。  

    三是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邓小平: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根本的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刘少奇用古希腊神话中安泰的故事,警示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电视剧刘罗锅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都清楚地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成了一个特权集团,最终被人民群众抛弃了。我们一定要认真记取苏联共产党的沉痛教训,从制度上保障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继承和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作风。  

    四是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大在加强党内民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等等。有不少同志以为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集中”二者相加之和,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的集中制,它的核心和本质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民主原则。只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使民主真正做到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保证党的旺盛生命力,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五是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十七大强调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能否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根本性的胜利,这是对我们党的一个严峻考验,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党有光荣、优良的历史传统,有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党中央和七千多万党员的不懈努力,应该是能够经受得住这个严峻考验的。1949年,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动身进北京的时候说,我们这是“进京赶考”,我们要争取考一个好成绩,决不能学李自成。在反腐倡廉的严峻考验中,我们党是应该能考出一个好成绩的。  

    总而言之,只要把十七大强调的党的建设的这“五个重点”切实搞好了,就能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扎实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