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三把”谋发展 “三个文明”结硕果

发布日期:2006/2/21 来源:本站原创

    编者按:去年底,经过民主推荐,集中审定,我院共评选出8名“2005年度最佳员工”。为了树榜样,学先进,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院的建设和发展,本刊将陆续刊发“最佳员工”的先进事迹,供全院职工参阅、学习。 

    “责任扛在肩上,把发展放在首位,把自律记在心头”是《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罗金远对人、对己、对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的成功之道。


把责任扛在肩头


    “为考生服务,为招生考试工作服务” 是《湖北招生考试》的办刊宗旨。罗金远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作为招生考试工作的宣传者,发布招生考试信息、开展政策宣传、加强考生与招考机构的联系与沟通是我们的职责。责任重于山。”

    为了扛起这份责任,在杂志编审过程中,罗金远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忠实践行“对组织负责与对考生负责相统一,对杂志负责与对读者负责相统一,对质量负责与对效益负责相统一”的承诺。他常常告诫员工:“一个在出版规定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哪怕一个小小的校对错误都可能对考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杂志而言只是万分之一的失误,而对读者就可能造成百分之百的不良印象。因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身为杂志总编辑,每一期刊物,从栏目策划、专栏设置、稿件组织,文字编校,他都亲自参与,亲自把关。对重点稿件他还要细心琢磨,反复推敲,遇有不详之处就亲自与文章作者联系、沟通,决不放过任何一点疑虑,确保政策信息的完整、准确与易懂。2001年,《湖北招生考试》在“我的格言”栏刊载了一条“学习就像帝国主义一样--要有野心”的学生“格言”。就因为这样一句有着明显负面影响的话,使罗金远看到了编辑工作中的疏漏。于是他决定改变工作流程,要求杂志此后刊载的所有“格言”,全部由他亲自审定。

    为了杂志的质量,为了杂志的声誉,为了杂志的发展,罗金远常常加班加点,八年来他加班的时间累加起来,相当于普通职工正常工作2年。 

    春秋易节,寒暑交替,短短八年,《湖北招生考试》由一本不知名的小刊逐渐成长为国内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并由原来的《湖北招生考试》一刊,逐渐发展为《湖北招生考试》“高考资讯”“理论研究”“出彩作文”“快速阅读”多个专刊,同时还创办了《优雅生活》《情感读本》等新刊,初步形成了一个“一刊为主,多刊并进”的期刊方阵。


把发展放在首位


    普通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无疑给《湖北招生考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全国各省市招生考试类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省内各媒体特别是报纸、电视、网站也都相继创办了招生考试专栏,以其反应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对杂志构成巨大冲击;加上政府信息透明度的不断增强,使杂志原有信息优势地位日渐削弱。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罗金远虽然也急出了数身冷汗,半头白发,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冷静分析,审时度势,重新确立工作思路,果断作出 “办一流刊物,创一流品牌”,调整发展模式,打造期刊品牌,实施人才兴社的战略决策。

    2002年起,《湖北招生考试》确立了“以刊为主,多业发展”的模式。首先,将月刊改版成半月刊,上半月为以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为主要内容、以高三学生为主要受众对象的“高考资讯”,下半月为以招考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自考生为主要受众的“理论研究”和“自考”等专刊,把理论季刊《招生考试研究》并入《湖北招生考试》,形成下半月“理论研究”专刊,增强刊物的理论性和学术性。2004年,根据考试和受众的变化再次进行调整,杂志下半月改为“理论研究”“出彩作文”“快速阅读”等专刊。其次,围绕《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建立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从2000年开始,先后开展招生考试咨询、考试图书、考试用品销售等服务工作,先后举办了考前心理咨询及师资培训40余场,“高考学科评卷分析暨备考报告会”50余场,与会教师、家长、学生30万人次。第三,实现品牌延伸。编辑出版“招生考试丛书”和“招生考试理论研究书系”,截至2005年8月,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已出版图书60余种,发行200余万册,发行码洋超过了3000万元,广告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纵横谈》《考试促进人的发展》等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品种,深受考生、家长、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青睐。如今,《湖北招生考试》已经成长为业界著名品牌,拥有大量固定的读者群体。

    实施人才兴社战略。打破传统人才观念上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树立“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的人才理念,坚持“靠得住、能干事、有活力”的用人标准;实施“因人设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用人策略,探索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一是“用赛场选择人”。“不相马、只赛马”。对人才选聘实行“三讲”“三不讲”。不讲文凭讲素质、不讲职称讲能力,不讲资历讲实绩。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所有岗位都没有“硬件”要求,竞聘者只凭自己对工作目标与措施的陈述,演讲竞岗,以票定人。上岗后,经过一段试用考察,“将合适的人请上车,将不合适的人请下车”。二是“用事业吸引人”。敢于任用年近古稀,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编辑水平高的老先生,将“高考宝典”栏目办成杂志的品牌专栏,策划创办《出彩作文》,使其编辑生涯再放青春风采。敢于重用“后来者”。分管发行和广告的副社长系半路出家,却能大显身手,屡创佳绩。敢于启用自学成才者。杂志社一名打字员,在岗位刻苦历练,居然能对“三审三校”的稿子“挑疵剔瑕”,成为校对专才。三是“用团队精神培养人”。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同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有效增强了杂志社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把自律记在心头


    “自律是立身之本,但自律是很艰难的。”罗金远这样告诫全体员工:“千万不可为了蝇头小利丧失原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八年来,罗金远从没有领过一次加班费,从没有领过一次稿费、审稿费--尽管他加班的时间最多,审的稿子也最多。他常说:“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诱惑抗争,惟有自律才有可能使我们在与荣辱、与财富、与享乐抗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慎之又慎,每个人的历史是由自己书写的。”

    2004年元月,罗金远有一个朋友想租用《湖北招生考试》一期增刊,出一套高考模拟试题,搬动了一群朋友来做工作,许诺给杂志社3万元另外再与他个人分成。罗金远一口回绝,不为所动。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拉印刷业务的,要求减免广告费的,希望发稿的,等等。凡是不符合原则和程序的在他手里都办不成。

    《湖北招生考试》创刊五周年时,罗金远曾满怀深情地抒写过一段感慨词:“尽管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尽管未来的道路有风雨,有曲折,但我们仍将深情地把考生捧在心头,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因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责任让我们奋起--《湖北招生考试》是考生撬动命运的支点,是考生通往辉煌人生的桥梁。

(院办供稿)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